文章分類Article

斷捨離,很難嗎? -認識儲物症患者的內心世界

斷捨離,很難嗎?
-認識儲物症患者的內心世界
 
媽媽的家裡堆積著一堆平常根本不會用到的東西,有次好心幫她稍微清理,卻被罵得半死,從此之後他看到我就會一直提起這件事,並不准我再碰他的任何東西。
 
我自己壓力一大就會亂買網購或衣服,好多包裹拆了就丟在那邊,但看到有很多衣服在,就覺得很安心。
但其實很多東西也不會用到,或無法好好使用,不知不覺中,越囤越多,房間也越來越雜亂。
 
對大多數人來說,個人財物是一種安全感、舒適及快樂的來源。
當一個人失去了「從個人財物中分辨哪些是有用的、有價值,而哪些則沒有」的能力時,這些物品則開始嚴重的影響生活裡的秩序。
當要求囤積症個案丟棄不需要的物品時,不僅是困難的,也會造成他們強烈的情緒。
 
 
原來這叫「儲物症」
1.持續性的丟棄困難
不管東西實際價值為何,都難以分離。
 
2.保有物品的需求
覺得有一天會用到,對丟棄感到苦惱。 
 
3.居所擁擠或凌亂
居住場所堆積如山,常迫使第三人干預,例如家庭成員強制整理。
 
4.重要領域功能減損
常影響到社交、工作、家庭與親密關係、更嚴重者可能影響環境與安全等。
 
5.無法歸因於其他疾病
非身體病痛引起,也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來做更好的解釋。
 
 
「儲物習慣」可能帶來的家庭衝突
當事人與家庭可能會經歷…
•過度囤積物品,認為「未來都有可能用到」,例如塑膠袋、紙袋、各式生活用品,嚴重妨礙原本生活空間,如走道、逃生空間。
•過度節省,使用消耗性產品非常小心翼翼
•家人想要幫忙斷捨離,被認為這樣很浪費、不愛惜東西
•家人想要幫忙添購新東西,當事人不願意接受,認為這樣太浪費
 
 
家人有儲物症,可能會造成我們哪些感受?
•難以與家人有品質良好的互動,溝通總是單向且無效。
•物品的保存或價值勝過眼前的人,與家人相處時,容易有挫敗、或者不被重視的感受。
•居住環境擁擠雜亂,感受較易感覺到壓抑、受限
 
 
這些感受,如果只是短期,造成的影響可能有限,不過長期下來,很可能影響我們...
►影響對自己的價值或看法
若受到囤積症家人的養育,長期的互動會感受到,「物品的重要性」勝於「關係與連結」,因此的影響我們對自己的價值感或正向感受
 
►對自身的情緒感到茫然
長期溝通上的挫敗與無力,將影響我們自身的情緒調適、想法或認知調節之能力。
 
►影響對尚未發生的事物之看法
囤積症家人大多容易有較強烈之焦慮、憂鬱傾向,亦容易影響身邊的人,產生對未知事物或未來生活之負向或不安感受。
 
 
如果我想思考自己的儲物行為,要怎麼開始呢?
 
乍看之下,「囤積、儲存」只是一個壞習慣,不過這個僵化的行為,可能來自...
 
不安全感
在想像中,生活上會遇到許多不可預測之危險或突發狀況,強烈認為自己需要這些物品,無法信任自己「即使沒有這些東西,也有辦法好好過生活」。
 
焦慮、匱乏感
即使生活中充裕,仍需要透過「擁有許多肉眼可見的資源」來感覺到「自己夠好」,無法擁有內在的穩定感。
 
憂鬱
對日常生活較容易感覺到情緒低落,因為沒有其他更好的調節方式,因此傾向透過看到、感覺到各種身邊囤積的物品,來感覺「生活沒那麼差」
 
對「分離」的擔心
對任何人、事、物的終止及分離,都會引發各種情緒、道德的罪惡感,或精神上的痛苦,因為受不了這些強烈情緒,不得已只能囤積、塞滿。
 
我們都有經驗,心情或狀態不好時,很常房間也跟著凌亂,因此也大概可以了解:
物理環境是心靈的投射。
當我們以這樣的眼光去看待一個人的居住環境,大概可以猜想,他的內在是否安穩,又或者正在經歷一些困難。
 
 
我的家人有這樣的習慣,我該怎麼幫助他呢?
 
四個「不要」
•不亂扔囤積者的物品
這將引發更多的衝突,以及囤積者的心理不適,可能使其有更多強烈的行為,或更壓抑其感受,無法真正解決問題。
 
•不責怪、威脅、下最後通牒
囤積症通常是心理痛苦的外在展現,無法因為受到硬性要求而改變,關係緊繃通常會讓囤積的行為更加嚴重。
 
•不誤會囤積者看重物品而不重視你
這與重不重視你沒有太大的關聯,表面上是囤積物品,實際上則是心理的議題,因此囤積症個案通常即使自覺有問題,也無法改變自己的慣性。
 
•不要一人擔下所有責任
囤積行為是複雜的成因所造成,包含過去生活經驗、情緒調適、壓力因應,較無法輕易處理,因此也莫將讓其改變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
 
 
四個「要」
•要重視雙方非單方需求
這將引發更多的衝突,以及囤積者的心理不適,可能使其有更多強烈的行為,或更壓抑其感受,無法真正解決問題。
 
•要自我療癒
囤積症通常是心理痛苦的外在展現,無法因為受到硬性要求而改變,關係緊繃通常會讓囤積的行為更加嚴重。
 
•要鼓勵囤積者尋求治療
這與重不重視你沒有太大的關聯,表面上是囤積物品,實際上則是心理的議題,因此囤積症個案通常即使自覺有問題,也無法改變自己的慣性。
 
•要懂得適時放下
囤積行為是複雜的成因所造成,包含過去生活經驗、情緒調適、壓力因應,較無法輕易處理,因此也莫將讓其改變的責任放在自己身上
 
其實,每一個看似有不被接受的行為,都有背後的意義,只是我們很少仔細去想想:
行為背後真正想要帶來的,是什麼樣的滿足。
只有當這些需要與滿足,真的有機會被看見、傾聽與思考,才有機會減緩這些,連當事人自己也很痛苦的行為。
 
 
心理治療中,心理師可能會做的事…
 
由於儲物行為,只是將心理的痛苦透過行為展現出來,因此,心理治
療中要做的,就是將這些心裡的苦,能夠被聽見、了解與轉化。
 
•嘗試了解自己難以丟棄物品的原因
•探索對「需要保存物品」的想法,包含促成這些想法的各種經驗
•協助個案了解自己對於要斷捨離,會經歷的各種「難以忍受」的感覺(擔心、害怕、執著、憂鬱)為何
•了解對個案來說可能促成此類狀況的生命重大經驗,並能理解自己的儲物行為可能與尚未放下的某些事件有關
TOP